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万历明君 > 第15章 别宫星霜,外柔内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事情交代完后,朱翊钧静坐了一会,才动身去给两宫问安。

    这两天绞尽脑汁,思虑一刻不休,身体虽然吃得消,却着实有些耗费精神。

    这还是没有着手处理朝政,甚至因为孝期的关系,连下午的骑射也免了。

    可即便这样,都让他有些疲累。

    也难怪有不少不想上朝的,想做个好人君,不比996轻松多少。

    难得散漫放空一会,朱翊钧拒绝了步辇,只在身后跟着几个宫女太监,往陈皇后的寝宫走去。

    陈皇后是先帝续娶的正宫,又没有子嗣,被先帝以“无子多病”为由,赶到别宫居住,地处偏僻几乎照比冷宫,可让朱翊钧好走。

    不过好在他今日总算是没被拦在殿外。

    “殿下,皇后娘娘请您进去。”宫女低眉顺眼,在前引路。

    朱翊钧点了点头,跟在身后。

    这位陈皇后当真是个可怜人,正宫出身,却不得宠。

    嗣君即将登基,又不是自己亲儿子。

    太监宫女都去李贵妃那里阿谀,几乎没什么人来陈皇后这里烧冷灶。

    前身见这位陈皇后的次数也不多,印象中,是个清冷的性子。

    “殿下您稍待,奴婢进去禀报。”宫女停在了门外说道。

    这处是别宫,殿阁不多,殿内摆饰几乎看不到几件。

    朱翊钧四下打量,随意应了一声。

    不一会,宫女再度出来,请他进去。

    朱翊钧刚进一入内,就看到陈皇后穿着皇后縗服,倚靠在窗边的桌案旁。

    陈皇后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姿容极美,气色却不太好,白色的鞠衣,灰领褾襈裾,衬得脸色泛白。

    鞠衣前后,织着黑金色的云龙纹,显出一丝高贵的清冷。

    陈皇后见朱翊钧进来,看了过来。

    朱翊钧当先行礼:“儿臣,问母后躬安?”

    陈皇后声音如清泉流响,缓缓道:“大行皇帝这一去,我倒真成哀家了,这宫中,已经是好几日没来人。”

    “昨日睡得不是时候,倒是怠慢我儿了。”

    朱翊钧也不由起了恻隐之心,他回道:“母后宫中清冷,是儿臣的罪过,日后,儿臣每日来给母后问安。”

    陈皇后轻笑一声:“你倒是好孝心,难怪,也只有好孝子,才会梦中都思及大行皇帝。”

    “一早我就听说,妹妹四处跟命妇们夸你转了性,一夜之间就懂事了,现在看来,确实像模像样,不错。”

    虽然不是生母,但宗法在上,约束力却是只大不小,朱翊钧可不敢含糊。

    受了夸奖,自然要谦逊一番:“母后教训得是,儿臣以往确实过于荒慢正业,日后还请母后多多训诫。”

    说到此处,他干脆打蛇随棍上:“母后,最近日讲正在学《尚书》,儿臣温习时,发现还有些疑惑之处,可否请母后开解?”

    陈皇后跟李氏不一样,她是书香门第。

    其父将门出身,科举不第累试。其母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张文质的孙女。

    陈皇后自幼小熟读四书五经,对经典学问,自然也是颇有体悟。

    当然,对朱翊钧来说,请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请教这件事。

    他帮助过的人,不一定会心怀感激。

    相反,帮助过他的人,绝大多数,都会对他抱有好感。

    这是他前世总结出来的金科玉律。

    而所谓请教,更是屡试不爽,每每都能获得领导的青睐——当然,请教的资格反而最为难得。

    如今朱翊钧有样学样,用在陈皇后身上,自然也卓有成效。

    只见陈皇后点了点头,整个人都正襟危坐了些:“嗯,你这个年纪,尚书确实晦涩了些,不妨说来听听。”

    一边说着,眉眼都笑开了,显然很是受用。

    朱翊钧连忙叫人取来一本尚书。

    一边翻着书页,一边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屡屡发问。

    大部分人都是好为人师的,陈皇后也不例外,更何况难得有人说说话,自然不吝指教。

    陈皇后但有指点,朱翊钧立马恍然大悟,而后举一反三。

    在朱翊钧有心捧场之下,每每挠到陈皇后痒处,其不自觉就沉浸了进去。

    就这样过了一个时辰。

    朱翊钧离开之后,口干舌燥的陈皇后还有些回味其中。

    在她喝茶润喉的功夫,大太监小步走了进来:“娘娘,皇太子殿下往李贵妃那边去了。”

    陈皇后这才回过神,点了点头。

    她又看着空荡荡的殿阁,脸上有些凄婉,开口道:“陈算,你说,哀家怎么就没个儿子呢?”

    陈公公宽慰道:“娘娘,太子殿下就是您的儿子。”

    陈皇后自嘲一笑:“也对,是个好儿子,好得我都不知道我那‘好’妹妹怎么生的。”

    说罢,她又抬头,看着窗外。

    似乎呢喃一般说道:“让陈洪收敛些罢,背着我帮张四维私递奏疏,被冯保拦下才知道求我?昨天孟冲才刚死,我可不忍心你们这些老人,一个个走得比我还早。”

    这两位姓陈的大太监,都原本是陈家家奴,跟着她进的裕王府,名字还是她母亲赐的。

    陈算把头埋得极低:“奴婢这就去跟他说。”

    陈皇后点了点头,看着窗外日景,不再言语。

    ……

    朱翊钧到李贵妃寝宫外的时候,刚好远远看到冯保从里面出来。

    一进寝宫,就看到李贵妃脸色铁青。

    他心里纳闷,却还是做足了礼数:“儿臣,问母妃躬安。”

    行完离没听到李贵妃回话,他凑到李氏身边,陪着小心:“谁惹我娘亲生气了?娘亲告诉我,我这就去找他麻烦。”

    李贵妃气急地扔出一份奏疏,摔在桌上:“你看看吧!”

    朱翊钧心里疑惑,却不露声色。

    他轻轻拿起奏疏,翻看起来。

    竟然是一篇高拱弹劾冯保的奏疏,上面列举了冯保公器私用、贪赃枉法、戕害同僚、隔绝内外等等罪状,言之凿凿。

    冯保这么老实,竟然就这样呈递到李贵妃面前了?所以是在生冯保的气?不应该吧?

    朱翊钧试探道:“娘亲,些许小事,不值得娘亲动怒。”

    李贵妃陡然失态:“小事!?那还有什么是大事!”

    “这高拱到底是要做什么!”

    “你还以为他只是文臣心思,才总跟冯大珰不合?”

    “你知道他说什么吗!?”

    李贵妃几乎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语气森冷:“他说,十岁天子,何以君天下!”

    朱翊钧看着失态的李贵妃,默默合上了奏疏。

    这就是冯保的阴招了。

    一句何以治天下,跟何以君天下,意思截然不同。

    直接从十岁怎么治理国家,变成了十岁怎么做皇帝。

    这已经触碰到了李氏的逆鳞,这话一出,高拱在李贵妃这里的任何话,都变成屁话。

    被记恨上的人,是不会被客观看待的。

    而冯保作为李贵妃的自己人,高拱的上奏弹劾,立刻变成了对内廷,对李氏的挑衅。

    手段简单,却屡试不爽。

    偏偏朱翊钧也没什么办法,毕竟,高拱真说过类似的话。

    他深吸一口,脸上露出同仇敌忾的神色:“安敢如此欺我孤儿寡母!?”

    “母妃,等我几日后登基,我便将他驱出朝堂!”

    李贵妃神色这才缓和了些,却还是觉得不解气,将高拱的奏疏撕了个干净:“这般大逆不道,冯大珰还说单凭这话,治不了他的罪!岂有此理!”

    这就是留中不发了——物理上的。

    朱翊钧很有眼力见,唤来宫人将碎纸焚烧一空。

    他没有干看着,连忙上前拍着李贵妃的后背,安抚道:“娘亲,不要与这种老朽置气,否则反而成全了他。”

    “宋朝的徽宗皇帝,在登基之前,就被宰相章惇评价为‘端王轻挑,不可君天下’,与高拱大逆不道一般无二。”

    “但此后徽宗皇帝无恶不作,被金人打破了京城,掳去了金国,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却正应了章惇那句话。”

    “如今的高拱,恐怕是以章惇自居,得意洋洋。”

    “娘亲不但不该成全他的心机和名声,反而应该要让高拱好好看看,娘亲的儿子,是如何了得,又是如何君临天下的。”

    “届时,儿臣再旧事重提,让他好好与母妃认错。”

    朱翊钧一番开解,李贵妃的脸色总算是好了些。

    她没好气地说道:“没念几天书,说起话引经据典,前朝故事一套一套的。”

    朱翊钧连忙挽着李贵妃的胳膊:“是母亲管束得好,才让儿臣懂了些学问道理。”

    李贵妃瞪了他一眼:“说到这,还没跟你算账呢!”

    朱翊钧眼睛眨了眨,疑惑不解。

    李贵妃敲了他脑门一下:“今日文华殿当值的太监说,你日讲时神情恍惚,走神了是也不是?”

    朱翊钧听了立马知道所指何事,心中叹了口气。

    这黑状当真是告得没完了,自己当时想着张居正奏对的事情,走了会神,也能被人告到李贵妃这里来。

    不用想也知道是当值的太监,传到冯保那里去了。

    好在他不是前身,否则还真要吃个闷亏。

    朱翊钧收敛了笑容,在李贵妃面前站了起来,而后长长拜下。

    李氏疑惑不解。

    朱翊钧没有解释什么,只是跪伏在地上,一字一顿开始背诵起了日讲的内容:“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

    李贵妃虽然不太懂,却也明白他在做什么了,就这样静静听着,频频点头。

    不一会儿,朱翊钧就背诵完整个段落。

    但他没有停下,又开始解释起这篇文章的意思。

    李贵妃心下满意,认可了这家儿子今日是认真学了的。

    她开口道:“好了,起来吧。”

    朱翊钧却并未动作。

    直到李贵妃开始有些不耐的时候,朱翊钧终于将今日的课业,都背诵了一轮。

    但他没有顺势起身,而是将头埋得更低:“娘亲,昨日儿臣当面允诺过母亲,进学修德,无事荒怠。”

    “而今自然勤勤恳恳,不敢有半点疏忽。”

    “可母亲却妄信小人谗言,贬损嗣君威仪,如此,何异于高拱?”

    “儿臣斗胆,请娘亲日后,多信任儿臣三分,亲自看着儿臣有无行差踏错便是,也省得小人再进谗言。”

    朱翊钧突然闹这么一出,李贵妃有些下不来台,红着脸将他扶起。

    别过脸说了句:“我儿懂事了,会教训娘亲了。”

    朱翊钧不依不饶:“非是教训娘亲,只是娘亲信任外人胜过我这儿子,无端指责,儿臣心中委屈。”

    李贵妃轻咳一声:“好了好了,娘亲知道了。”

    见李贵妃态度终于软化,朱翊钧脸色也是多云转晴,连忙又给她揉起了肩。

    观感就是这也一点点扭转的。

    想让人觉得你可以信重,最优解就是态度温和,但不让底线,用卑微的态度据理力争。

    尤其母子之间更要如此,否则一旦做了妈宝,那年纪再是增长,都枉然了。

    李贵妃回过神,还是觉得有些丢面子,找补道:“也不是娘亲不信你。”

    “你看,又有言官上奏,说天狗食日,乃是上天示警,多有君上不德所致,让你自省己身罪过,抄录道札佛经,祭告上天。”

    “娘亲这也是帮你查漏补缺,以免你真有事恶了上苍。”

    说罢,李贵妃拿出几分奏疏,递了过来。

    朱翊钧失语,懒得去接奏疏。

    这种奏疏,向来都没什么营养,却站着政治正确的高地,让人无从反驳。

    至于谁这么缺德……多半是张居正了。

    这佛经道经一抄,没半个月是消停不了的,耗费心神精力。

    一天除了视朝和日讲,其余时间恐怕都得扑在着上面。

    以往都是他用驳杂无用的文件淹没领导的办公桌,如今倒是被还施彼身了。

    报应不爽啊。

    无奈的是,他还真没法无视这种奏疏,这也是如今礼制的一部分。

    就像旱灾要祈雨,宫廷失火要下罪己诏一样,躲不过去。

    而且李贵妃拿出这几份奏疏的态度也很明显,抄佛经道经啊,好事,赶紧抄起来。

    朱翊钧只能应下:“儿臣回去便好好抄录。”

    李贵妃满意地点了点头,算是揭过这事了。

    -----------------

    注1:孝安皇后陈氏,通州人。嘉靖三十七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册为皇后。后无子多病,居别宫。——《明史·列传·卷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