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大宋神探志 > 第一百六十三章 刘筠:老夫自己来答,也不过如此了!(第二更!)

第一百六十三章 刘筠:老夫自己来答,也不过如此了!(第二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国子监外。

    候考的学子家人们,安静地等待,说是鸦雀无声夸张了,但也小心翼翼,好似在外面声音稍大些了,都会影响里面的发挥。

    可实际上,相比起秋闱,春闱可是在元月考,这个大冬天的日子,有的地方还在飘着雪呢,等在外面的家人仆佣们往往也是裹着厚厚的衣物,哆哆嗦嗦的。

    估计很多人不想等,但这场考试终究太重要,又不得不等。

    狄湘灵则没有来。

    前一场解试时,她确实是紧张的,现在则十分放心,觉得六哥儿绝对镇压全场,何必在考场外浪费时间?不如去多做做自己的事,以后还能多帮些忙~

    在外面的,只有林小乙、穆老道、铁牛和迁哥儿。

    林小乙和穆道人站在一起,这位老道士的气色已经好了不少,此时正双目微闭,喃喃低语。

    林小乙跟这位十分和善的老人家也熟悉了,等他停下,才低声问道:“穆老是不是在卜卦?”

    穆道人低声道:“老道在向天尊祷告,保佑公子高中,如公子这样的官人,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他祷告的。”

    林小乙诚恳地道:“我也想学。”

    穆道人笑了笑:“回去教你,还有许多道教的窍门,以后你分辨游方道士,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可以用上!”

    林小乙连连点头:“多谢穆老。”

    话说自从有了铁牛哥哥四人,他在家中的活就少了许多,毕竟公子本来就不是什么苛责之人,以前忙碌主要还是下人太少,现在当然就轻松了。

    不过林小乙没有被安逸消磨了上进之心,将平日里的时间好好分配,一部分用来读书习字,争取做一位合格的书童,一部分用来习武打基础,不辜负那位车夫的指点,最后一部分则聆听这位老人家讲当年的趣事,现在还能多听一听佛道的知识,增长见闻。

    “出来了!”

    正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锣鼓声响,林小乙眼睛瞪大,兴奋地看到国子监的大门缓缓开启。

    大约等了一刻钟,脚步声传来,士子们终于走了出来。

    狄进没有刻意加快脚步,依旧是第一批出现的。

    一场省试,好似耗尽了许多人的心力劲,不少人手脚麻木,慢吞吞地往外移,眼神里都带着几分空洞。

    并州的杨文才便是如此,相比起考前的信心满满,一州解元总能在礼部榜上混一个名字,现在的他则失魂落魄,满是怀疑人生。

    就连几名久负盛名的才子,都回忆着方才的答卷,眉宇间难免带着几分懊恼,其中就包括欧阳修在内。

    他是不惯着西昆体的,用的是韩愈的文风,但相比起解试,总觉得这次自己的才华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由地有些丧气。

    王尧臣看了眼欧阳修,就仿佛看解试的自己,再看腰杆挺得笔直,闲庭信步往外走的狄进,暗暗苦笑。

    他有种感觉,此届的省元,应该没有悬念了。

    ……

    当士子们全部离开贡院,试卷经过一番更加严密的糊名、誊录处理后,已经送到了考官们分房评阅试卷的场所。

    主考官刘筠,四位副考官,再加上诸多阅卷官齐聚一堂,看着考卷来到面前,依次分发。

    刘筠当了一任副考官,两任主考官,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由他坐镇,大伙儿的气氛也偏向于轻松,并没有外面学子想象中沉闷肃穆的场面。

    而刘筠在批阅前面十几份试卷时,还别出心裁,多多关注了一下策论。

    这是因为上一届科举,他看中一位叫叶清臣的士子,所写的策论很合眼缘,拍板将之升为第二名,“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

    既然开了这个先河,刘筠当然希望有学子的策论能再给自己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看了十几份后,觉得写得着实普通,甚至可以说是天真。

    刘筠暗暗摇了摇头,觉得错在自己,不该将不必要的希望寄托在士子的策论里,端正了态度,重新开始以诗赋为重心。

    这就比较枯燥了。

    西昆体,西昆体,西昆体,还是西昆体……

    再精丽的文风,再优美的词句,看多了也是会麻木的,会感到毫无特色,甚至让他很难分出高下来。

    这正是刘筠最近在寻求“变”的原因,他崇尚这种词章艳丽,用典精巧的美好,但也觉得士林的风气越来越空洞,一味堆砌辞藻,追求华丽,真情实感越来越缺乏,这当然是不行的。

    “嗯?”

    正想着后人会如何看待西昆体,一篇答卷出现在面前,令刘筠眉头一扬。

    不是西昆体。

    不仅不是,甚至不是骈文,完全不重文字优美,走的是平易晓畅,严谨周密的文风,通篇读下来,磅礴大气,颇有才华,字里行间却又流露出一种桀骜。

    这种感觉在后面的策论里更加明显,有些说辞甚至带着几分教育之意。

    刘筠皱起眉头。

    说白了,他认为现在的西昆体,正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但骤然换成别的文风,他也会很不习惯,何况是这种完全唱反调,还锋芒毕露,指点江山的。

    刘筠作为名满天下的大儒,受到了后辈士子的不尊重,当然感到很是不悦。

    哪怕写四平八稳的文章,以纯正的儒者风范,展现自己的文采,他也是能采纳的,但这种狂生,便是不撞到自己手中,由别的考官批阅,最后也通不过自己这一关。

    以他大儒的见识,随随便便就找出了几個错误,大笔一挥,在卷末一勾。

    这就是黜落。

    将这篇不知天高地厚的答卷拿开,直接归入落榜的那一堆,刘筠又拿起一份答卷。

    与刚刚那片比较,诗赋的才气高下一目了然,但这篇的策论写的不错,有些观念言之有物,可见是一位重实务的士子,刘筠颇为欣赏,准备将之留下,顶多排名靠后,以示公平。

    就这般,一篇篇改过去。

    过关的答卷,有才华出众的,有观念略显新奇的,有基本功极为扎实的,但若说给刘筠带来多大惊喜的,一份都没有。

    “此番头名,估计难定了……”

    省试批改答卷有十天的时间,即便四千多份考卷,这么多考官一起批阅,也不至于要如此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就是拿来讨论名次的。

    毕竟省试不比解试,省元即便在文坛士林中,也是很有含金量的,排出的第一人当然要服众,不显得他们这些考官失职。

    “刘公,请看一看这份考卷。”

    正想着呢,同知贡举的翰林学士,将一份考卷递了过来。

    刘筠知道,这种要给自己过目的文章,往往是写得极佳的,或者极具争议性,就连副考官也不知如何判断。

    “咦?”

    接过时,他已经比别的答卷提了一份精神,很快更是眼睛一亮,微微有些佝偻的腰背一挺,仔细看了起来。

    这是某位名字很上进的士子答卷。

    对于后世人来说,西昆体的劣势其实一眼可见,便是它注重艺术形式,大于艺术内容本身。

    原因在于,西昆体的开创者,大多数是有身份地位的人,这些人或出身高贵,家境优渥,或当了高官后,生活富足清贵,忘了以前贫苦的日子,反正就是体会不到人世疾苦。

    所以他们的文章天然富有贵气,也追捧这种贵气,但与之对应的,就开始缺乏真情实感,少了现实色彩,千篇一律,思想匮乏。

    反应到具体题材上,西昆体越来越局限在怀古咏史、伤春悲秋、流连光景等等不接触现实生活的内容上,这也是后来西昆体没落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根本原因,是刘筠无法参透,或者说不愿意参透的。

    所以这位上进士子没有像某位大才子一样,硬要与主流对着干,而是使了个巧妙的法子,让诗赋里拥有富贵气的人,也开始下沉,关心起了百姓疾苦。

    刘筠看得眼睛大亮,一个妙字险些脱口而出。

    身为大儒,他就很关心民间疾苦啊!

    此时此刻,刘筠思路大开,只觉得以前朦胧但已经接近的想法,瞬间变得清晰起来,再看这篇诗赋,竟如同看知己一般!

    再看经义,虽有少许疏漏,却也展现出了扎实的文学功底,省试能如此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后看策论,文风严谨周密,四平八稳,不浮夸,不空谈,完全不卖弄学识,但不少观点确实言之有物。

    可见这位士子肯定是经历了不少实务的,哪怕不如经年入仕的官员,也绝非埋头苦读,不理世事之辈。

    刘筠连连点头,再从头到尾,把考卷审了一遍,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位既富贵,又亲民,既胸怀天下民生,有着纯正端庄的沉稳,为人又谦逊踏实,不骄不躁,不矜不伐的才子形象。

    比起之前那一味卖弄的,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刘筠抚须,终于忍不住道:“便是老夫来答此卷,也不过如此了!”

    左右的考官们听了,不禁为之动容。

    文人夸赞,难免有夸张,此言自是不必完全当真,但身为知贡举,这个评价当真是高到不能再高了。

    何况刘筠还是在士林里的领袖人物,此言传出,这篇答卷的考生,如果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士子,那将直接名动京师!

    而刘筠爱不释手地摸了摸答卷,只可惜这不是殿试,并不能亲眼看到这位考生的字,只有誊抄的版本,然后将它递给了另外三位同知贡举。

    省试不需要定前三名,头名的就是省元,又称省魁,而省元的答卷需要给众位考官传阅,让众人点评后,再行定夺。

    当然话虽如此,但就连同知贡举,都不会否定知贡举的决定,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果不其然,这份答卷本就是一位同知贡举举荐的,他自是认可的,另外三位见了,也是连连颔首,不吝赞美之言。

    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大赞,有些考官觉得也就那么回事,经义十分扎实,策论有些能耐,诗赋稍显浮夸,不过确实与别的西昆体不一样,水平倒也不俗。

    只是综合来说,完全没有惊艳到那种才华横溢的地步,不太明白这位主考官为何如此激动。

    但人家就是激动了,他们又做不了主,也就不开口讨嫌了。

    眼见考官予以一致认可,刘筠沉下心来,将接下来的答卷纷纷看完,其中也有一些水平上佳的,但终究都不如方才那份,颇有些迫不及待地拿起答卷,予以拍板:“今科尚书省礼部试头名,便定于此卷了!”

    众人自然没有反对,然后将剩下合格的试卷,聚到一起,根据判卷评价,开始排名。

    这个排名除了前面的十位,可能会被要求展出试卷外,后面并不需要太过计较。

    因为省试最关键的就是省元,后面并无什么影响,而殿试就不同了,殿试关系到是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还是同学究出身,排在最后的甚至会试衔,对于日后的官路影响还是极大的。

    所以把诗赋文章好的排在前面,以示公平,后面的就依次顺位便是。

    最后众考官算了算数目,通过省试的各州举子,居然才三百四十二人。

    朝廷的人数是有要求的,“进士奏名,勿过五百人,诸科勿过千人”。

    但说实话,这三百多人实在少了些,四千多名举子,连十进一的比例都没有。

    可刘筠并不准备滥竽充数,尤其是那种狂生,不给他一个教训,好好磨砺一番,来日怎生大器,淡然道:“为国取士,如此足矣!”

    “是!”

    众考官领命,然后终于到了每届阅卷后的保留项目,揭开名录。

    实际上在阅卷过程中,考官也会对熟悉的文风加以推测,国朝赌博风气严重,有的还会私下里开个小小的赌约,以此怡情,尤其是头名省元到底是何人。

    此时大家视线交错,齐齐凑上去,看着刘筠将头名案卷的糊名部位缓缓揭开,公示出来。

    当那个名字出现在视线里,众人有的懊恼,但大多都抚须微笑,露出就知如此的表情:“果然是他!”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