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东宫福妾(清穿) > 东宫福妾(清穿) 第106节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混账!还嫌爷不够丢脸吗!”敲了云板,他挨打的事还不传得到处都是?到时候侍卫、太医都要看他鼻青脸肿的样子,他哪里受过这样的辱!他气得大骂,“真是蠢货!悄悄让八哥的人给带个信拿点伤药来涂就是了!”

    长喜略有些失望地“嗻”了一声。

    他原本还想趁请太医的机会出去一趟给他在内务府掌礼司当差的干爹塞点银子,好歹找个什么由头能从十四阿哥这儿脱身才好……不然装病挪出去?

    长喜心里盘算了起来。

    十四还不知道打小就伺候他的长喜都想跳出他这个火坑了,他忍着浑身的痛,在心里发咒——等他出去,他一定要把那只蒙古黑狗宰了!

    可惜他不知道,哈日瑙海这会儿已经骑上快马,带着自己那二十个蒙古侍卫从东华门出了宫,他们将要连夜出关,一步都不停。

    策妄阿拉布坦已经派人到古北口接他了。

    官道上黄沙漫天,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阙。

    数年的质子生涯,他并不觉得难熬,是因为在毓庆宫的那几年,他尝尽了这世上最令人眷恋的温情,他脑海中浮现出额林珠总是那样灿烂温煦的笑脸,还有她驰骋在马背上飒爽如风的模样,他垂下了眸子,再抬起眼眸的时候,已经重新变得坚定。

    他回过头来,手里的马鞭高高扬起,他们一行二十余骑冲出了城门。

    等再见面的时候,他会带着珍宝与完成一统的准葛尔部,回来迎娶他的公主。

    #

    扬州,程婉蕴和太子爷商议了一晚上,最终还是决定不将这个私盐贩子交给巡盐御史,而是设法从他嘴里知道这些私盐是从哪个盐场里流出来的,才能顺藤摸瓜弄清楚盐运实际的情况,知道为什么这些灶户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卖私盐。

    但那个私盐贩子对他们警惕万分,轻易不肯开口。

    后来还是德柱又去那巷子里蹲了两天,差点抓到个鬼鬼祟祟的老头,他觉着这两个人肯定有关联,于是有一次送饭的时候,就诈了那少年一句:“那个白胡子脸上有块烧疤的老头是你的谁?”

    那少年立刻就红了眼,像狼一样蹿起来揪住德柱的领子:“你们这群狼狈为奸的狗官,迟早被老天爷的雷劈死!快放了我爷爷!”

    “你爷爷?”德柱冷笑着甩开他的手,做足了“狗官”的样子,“原来他是你爷爷啊,那你还不说?他那老骨头,可挺不了多久。”

    少年一下就瘫倒在地了,良久才哆嗦着唇把事情都说了。

    清代产盐区共有划分了十一个产盐区——从北到南分别是奉天、长芦、山东、两淮、浙江、福晋、广东、云南、四川、河东和陕甘。各盐区里又有大小不一若干产盐地、盐池。为了稳固生产,盐区的灶丁会被登记为灶户,不许迁徙、外逃,而每个产区制盐方法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盐的成本也就不同,比如云南产盐用木柴烧煮,成本最高,一百斤就要花上800文,四川的井盐都是煎盐,只要400文一百斤,淮南之类的海盐场的成本就忽高忽低,靠日晒,天气好的时候成本低,天气差就成本高,很难衡量。

    而粤盐最大的优势在于——广东是个开挂区。

    气温高、夏季长,阳光充足,晒盐成本低廉,不仅境内的河道四通八达,共有四条水路,其中有三条直通湖南(湖南被划为两淮地区),还有广州海港可以走海路,这可比走漕运省多了。

    另外就是,闽粤是海贸市舶大省,在盐运上头的苛捐杂税要比完全依赖盐税的两淮地区少得多,所以不论是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缴税成本,粤盐能击败全国99%的产盐区。

    价格低廉品质又好,谁都想买这样的盐,但偏偏朝廷规定了盐的生产和销售都只能在本区域划进行,不允许不同产盐区之间的盐垮区域流通,这就导致粤盐只要40文一斤,而淮盐要300文一斤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很多私盐贩子偷偷在两淮地区卖粤盐的原因。

    程婉蕴和太子爷抓到的这个小私盐贩子也是如此,但他身上还有其他的一些“人祸”,让他不得不选择这条不归路——两淮地区的灶户被剥削压迫得几乎活不下去了。

    这小私盐贩子叫鲍至道,他是两淮盐场的“逃丁”,像他这样的人很多,两淮一共有三十多处盐场,每个盐场都有一个盐课司,负责监督灶户产盐、修灶舍、卤池、筑亭场之类的活计。

    鲍至道是淮安分司下头白驹盐场的灶户,清朝的灶户大多是明朝遗留世袭,继续被编入灶户的,除此之外,还有囚徒罪犯被发配盐场煎盐,灶户不得改籍,无论贫富老幼残疾鳏寡尽数上报,所以鲍至道爹娘死后,哪怕他只剩一个牙都掉光的爷爷,也得继续当灶户,一辈子都改不了。

    他活下来起,自打会使筷子就开始学煎盐,一天不煎盐,得不到工钱,也就没有饭吃,就得忍饥受寒,每个灶户得煎盐400斤才能算“一引”,得一引,才能得一石米(120斤),400斤盐得没日没夜煎熬四十五天。

    鲍至道眼泪滴落在地上:“灶房低矮如痰盂,弯着腰才能进去,里头全是锅炉,十分炽热,烧盐时必须有人盯着,站不住一会儿就汗蒸如雨下,即便是盛夏酷暑也不得擅离片刻,这样的血汗粮,盐场的狗官还要压、还要欠,还要往里头掺沙子、糠壳!我爹我娘都是热死、饿死的,我爷爷也活不长了,他这把年纪了,那群狗官还要他跟我这个大小伙子一样,每年都煎出3200斤盐来!若是每月征收灶盐的时候不足,少一分笞四十下,每一分加一等罪,不知多少老迈的灶丁是被这些狗官活活打死的!他们觉着老人没用,不过浪费粮食,打死也就打死了……”

    程婉蕴根本都听不下去了,这是人过得日子?

    “有时候,没吃的,只能拔盐场地上的野草充饥,外头种地的百姓还有农忙农闲之说,我们呢?年年着役,昼夜辛勤,岁无宁日……”鲍至道根本说不下去,捂住脸恸哭不已。

    怪不得他要逃,不逃哪里还有活路?

    胤礽也是沉默无言,许久,才嘶哑地冒出来一句:“朝廷……不是专门分了灶户土地?我记得淮安有田地2570亩,是可以耕种的……”

    鲍至道抬起血红的眼,惨笑道:“你知道淮安有多少灶丁吗?3万余人,2000亩地能分多少?何况,两淮盐场地处海滨,土地也是咸的,贫瘠得连草都难长,何况稻米?煎盐都快没了命,哪里还有余力耕种?那土地、那田亩,给了我们又有什么用,何况我更从没见过……”

    胤礽更加沉默了,缓了缓才又问道:“你们……杂役有免除吗?”

    “自然年年服役,我们这些灶户悲惨就悲惨在,我们既要在服从盐运司煎办盐课的命令,还得应对州县管理的杂役课派,本就不得自由,还要身兼多役,一会儿征调去运沙,一会儿又要修路开山……”鲍至道凄凉地笑道,“那些因为犯了罪被发配到盐场煎盐的人,过得还比我们这些正经灶户舒坦,他们只要煎盐就好,我们除了煎盐,还得服杂役……”

    胤礽都快问不下去了。

    朝廷当然知道灶户身负制盐重担,于是为了盐税稳定,自然想出了不少法子安稳、体恤灶户,这样他们才能安心投身煎盐,户部才能收得上税。除了分田地,还有免除杂役的命令,但朝廷的指令,下头却阳奉阴违,不仅没有给灶户分田地,还乱加乱派!

    “我们若一日不在盐场,就欠下一日的盐,可县官老爷让我们去服役,我们也得去啊!”鲍至道神志恍惚地喃喃道,“那些狗官自己倒卖私盐,假公济私,却叫我们当了替死鬼,既然他们敢卖私盐,我为什么不能卖?我每日煎那么多盐,偷偷存下一点拿出来卖,又怎么了?我也想活下去啊,我爷爷说,至少要看到我娶媳妇,他才能安心闭眼,但我们这样的灶户,哪家女儿愿意嫁?自己过得非人非鬼,还妄想拖累人家的掌上明珠么?”

    程婉蕴在听到他说想娶媳妇宽慰老人,就忍不住鼻酸了。

    她以为她在通州见过的大柱子一家已经很苦了,和鲍至道这样的灶户相比,仿佛他们的日子都显得好似天上人间一般了。

    “那你是怎么逃出来的?”这句是一直站在边上的德柱问的。

    鲍至道笑道:“这就叫老天有眼,那些狗官与私盐商贩相通,擅自给了出场批票,想跟人家分赃,结果被那私盐贩骗了,血本无归还要填补亏空,填不出来还被没打点到的御史逮住了,吓得上了吊,盐场里乱糟糟了两日,我和爷爷趁着看守盐仓的佥丁不在,便背了两袋盐偷偷跑出来了。”

    德柱挑了挑眉:“所以你手里的不是粤盐,是淮盐。”

    鲍至道很平静,甚至理所当然地说:“不说粤盐,没人会买,在扬州城里卖淮盐,谁敢买?都怕买到一袋沙子,淮盐的名声早就臭了!现在城里头家家户户吃的都是从码头大船运来的粤盐,报关的时候说是粮食,藏在粮袋里,只要进港的官吏打点得舒服了,漕运司不会细查的。”

    胤礽听不下去了,他的脸通红,不知是气得还是羞的,站起来走了出去。

    程婉蕴见状,也赶紧起身跟上,回头对德柱说:“等会把实情告诉这个孩子吧,别叫他白担心了,若是能接济那个老人家,也接过来安顿,他们这样在外头晃,迟早要被官府逮住的。”

    鲍至道愣了愣:“我爷爷没被抓?”

    程婉蕴对他笑了下:“抱歉,骗了你,但我们真的想知道这扬州城的繁华背后,到底是好还是烂,谢谢你告诉我们这些,只是还不能放你回去,你若怕你爷爷担心,就一起接过来住,等我们这头事情了断了,再让你们回家吧。”

    鲍至道顿时就脸色惨白——他刚刚以为必死无疑,可是什么都说了!

    他不知道这些人的来历,但看这样子来历不小啊,他摊上事了!

    程婉蕴追上胤礽时,他刚进屋,对着桌上传信的亲兵刚递过来的两封厚厚的信发呆,信应该被打开了,太子爷应该看过了,但程婉蕴能感受到他心虚还是很浮躁、悲观,只是这样坐着。

    程婉蕴也不知这时候说什么好,于是只能挨着他坐下。

    慢慢的,程婉蕴就觉着肩头一重,太子爷将头靠在了她身上,但还是不说话。

    程婉蕴只是将手覆在他手背上,轻轻安慰他,这时,她才听见太子爷阴森森地说:“盐政之弊,还在吏治。”

    “贪官该杀!”

    #

    宁寿宫偏殿内,额林珠趴在桌上默默地不作声。

    咪咪在她头上肩上踩过来踩过去,顺道将猫脸伸进她的茶碗里喝了两口茶,也不见她有什么动静,不由疑惑地歪了下脑袋。

    弘晳领着瘸了腿的旺财进来,看额林珠这样,也不解地问:“大姐,你刚刚去哪儿了?我怎么到处都找不见你?”

    额林珠恹恹地抬起眼皮瞧了弘晳一眼,叹了口气又垂下去了。

    她刚刚……偷偷溜到城楼上了。

    就这样看着哈日瑙海骑着马渐行渐远,也不知以后还能不能见到。

    她手里攥着个绣了雄鹰的荷包,终究没送出去。

    第92章 回京

    离扬州最近的盐场就在大丰刘庄盐场。

    今儿一大早, 耀眼的红日从海平面跃升了起来,照亮了刘庄盐场上垒起的一个个灶房,灶户刘芦根习惯性地在波涛潮声中醒来, 他弯腰钻出热且憋闷的灶房, 像往常那样打着哈欠走进广阔的滩涂上那茂密的盐篙草荡里撒尿。

    他是实打实的刘庄人,靠海吃海、靠水吃水,刘庄人世代都是灶户, 这地方有绵长无际的海岸线,黄海波涛汹涌,带来的泥沙随着浪潮沉淀在刘庄, 形成一片大海滩。

    刘芦根痛快地撒了一泡尿,随手摸出腰间的镰刀,顺手就在篙草荡里砍了起来,他们就地取材,大多用这篙草杆子当燃料煎盐,这地方的篙草有獐毛草、白茅草, 杆子高又长得快,还有些矮杆的杂草, 刘芦根也认不全是什么玩意, 反正这些东西比用柴火省得多, 他昨个砍的都已经烧完了,今儿自然又得砍上。

    零星的,周围也有不少灶户起了身, 睡眼惺忪地和他打招呼, 那密密的篙草荡很快就被他们成片成片地砍倒, 这些草生得比他们人都高,他们就像蚂蚁一般, 来来回回搬运着比自己身形要大得多的篙草,直到每个灶房顶上都压满了厚厚一堆篙草——涨潮时会弄湿这些篙草,所以他们只能堆在屋顶上。

    反正灶房也矮,爬上去取用很方便。

    等到太阳悬在海面上空,刘庄盐场已经四处烟火弥漫,熏得人几乎都睁不开眼,连滩涂上还随风摇摆的篙草都似乎被这些烟气熏红了,腥涩的海风里也浸透着浓浓的咸苦味儿。

    盐课司的巡役则穿着皂色无纹的吏服、腰里别着鞭子,分散在灶房周围来回巡查,有些还站在海边嶙峋的大岩石或是潮墩上,像搜寻猎物的鹰隼一般,居高临下地监视着盐场上的一切动态。

    除了这些人,还有早早就驾着运盐商船、车马到盐场附近等候收盐的商贩,刘庄盐场里的盐一共分成三块地,承包给了三个不同的盐商运送、售卖,其中有一个便是给太子爷献了园林的黄商,另外两个也是徽商,是歙县的汪商、许商,商人逐利也抱团,一般一个盐场里不会出现不同籍贯混杂的情况,不然也不利于“总商”这种地区总代理商的协调。

    但今儿总是有些不同的,刘芦根搬完最后一垛篙草,就发现盐场外头来了一群奇怪的外人。

    刘芦根站在自家灶房前,探头探脑地瞧着。

    他们大多生得白白胖胖,却穿着破破烂烂的粗布衣裳,哭丧着脸,好像浑身爬满虱子似的,东扯一下袖子,西拉一下衣角,别别扭扭地跟着个器宇轩昂的年轻人走进了盐场。

    刘芦根发现随着他们靠近,看守盐场的巡役本来凶神恶煞要去驱逐他们,谁知在看到其中一个胖子的脸以后,又吓得跪了下去,然后毕恭毕敬把人请进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

    扬州巡抚,盐课司大使、副使,盐引批验使、副使,巡盐缉私御史上下约莫有十几个官员也很想问这个问题——太子爷这是闹的哪一出啊?

    程婉蕴也乔装成了男人,贴了胡子、画了浓眉,带了个小瓜皮帽,前胸用裹胸布狠狠勒了有三四圈,穿上大一号的长袍马褂,混在太子爷身边扈从里头,也看不大出来,就是一群亲兵、侍卫里头,她就成了身高洼地,显得人特别矮。

    后来太子爷似乎不想让她在人堆里混着,还把她提溜到身边了。

    她可以不来的,但知道太子爷要收拾这些官员,她实在心痒痒,想跟着过来瞧个热闹,而且反正在外面,只要太子爷不发话,没人管得着她,于是她只是软磨硬泡了一会儿,就开开心心在屋子里画男妆了。

    刘庄盐场的三个盐商也跟来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压迫这些灶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个受害者,虽然抬高盐价是不对,但不这样做他们没办法缴上那些苛捐杂税,有时候课税都完成不了,所以太子爷这回只是把这三个人叫来在旁边看着。

    黄商点头哈腰地跟在太子爷身边,热情洋溢地指着刘芦根所在的那一片灶房说:“二爷您瞧,那就是小民包下来的引窝地了,大概有两百户左右的灶房,每个月能收四万斤盐左右,估摸有个200引。”

    四爷五爷也随侍在一旁,两人都被眼前望过去星罗棋布的灶房给惊到了。

    原来盐是这样煎出来的,烟火万里!除了灶房,还有些地势比较好的地方,是摊晒的卤水盐池,好几个灶丁穿着草鞋在结晶的卤水池里用锄头、铲子推盐、挑盐,四阿哥瞧着那个方向看得出神,汪商挤不过黄商,没跟在太子爷身边,便瞅准机会上前对四阿哥解释道:“四爷,您瞧,那边是刮土淋卤的晒盐池,先把沿途聚集成堆,再用清水浇注在顶部,水就会和咸土相融成卤水从堆底流出,就可以将这个卤水收储起来准备拿进灶房里煎盐了。除了刮土这个法子,天气好的时候还能用草木灰淋卤,再亭场里晾晒成卤。”

    胤禛瞥了他一眼,到底没把这盐商赶走。

    扬州巡抚和盐课司大使两人则穿着粗得刮人皮肤的粗布衣裳跟在后头面面相觑,心里直打鼓——这天还不亮,太子爷就派人来请了,他们是从床上被叫起来的,连忙推开香软的小妾,饭都来不及吃就赶到太子爷驻跸的园子等候,然后就见园子里的家丁奴仆抬过来一篓粗布衣裳,也不知道从哪里搜罗来的,洗得破破烂烂,还叫他们换上,说等会要去刘庄实地瞧瞧。

    几个大员就懵了。

    看盐场就看盐场,为什么要他们乔装呢?

    刘芦根也想不明白,随着他们走近,他吓得像个田鼠滋溜一下就钻进灶房里了。

    程婉蕴随着靠近灶房,都觉得热浪扑面,原本还觉着海风太冷的她瞬间就热出了汗,怪不得这儿的灶户哪怕这样寒冷的天气也穿得单衣、草鞋,灶房里简直就是个大火炉。

    一群人在刘芦根的灶房前头停下了。

    刘芦根缩在灶锅后头,有些害怕地握紧了铲卤的长柄铁铲,就这么一会儿功夫他就把自己一生以来做过的所有事都回忆了一遍,他吓得半死,心想,他最近每天都煎十斤八斤的盐,验盐的小吏都说他煎的盐最白,他还高兴了好几天呢!但昨个县里说有贵人要来,要他们几个灶户连夜去前头帮忙搬石头修路,刘芦根虽然心里抱怨,也不敢说不去,累到半夜腰都直不起来才回来,两日加起来只睡了一个时辰,还耽搁了半日煎盐的活,连草杆子都没砍,但幸好他身强体壮,今儿早早起来干活,虽然累,但想来能补回昨日欠下的盐课……管他这一片的巡役也是刘庄人,七拐八弯还能论上亲戚,刘芦根媳妇在镇上卖豆腐,隔三差五就给那巡役他家的老母亲白送豆腐吃,所以平日里对刘芦根还算照顾,他这才没挨鞭子。

    不然他空了半日的灶,误了官府收盐,得鞭四十下呢。

    刘芦根自顾自想着,忽然听见那领头的年轻人说:“各位大人,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用在为官之道上也是如此,看千遍不如做上一遍,今儿各位大人也体会体会灶丁的活儿,如何?”

    扬州巡抚惊呆了,他是无辜的啊!他掌管地方行政治安,管子民教化,他不管盐务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