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 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西走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四月的甘肃已经是冰雪消融,野外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在这个朝廷新设未久的行省西陲要塞肃州(今甘肃酒泉市)卫城外,两骑报信的使者快速从西边奔来,进抵城门后,将怀中的腰牌朝守门的士兵晃了晃,随即,马速不停,飞也似的冲入门洞。

    “大捷!”

    “北庭大捷!”

    “靖西大将军率部雪夜奇袭伊犁,大破准噶尔!”

    “我大秦天兵威武,斩首鞑虏六千余,俘准噶尔部众两万余帐!”

    “虏酋西遁,我大秦尽得伊犁河谷千里之地!”

    “……”

    两名信使一边策马奔行于街道上,一边挥舞着手中报捷露布,口中不停地大声呼喊。

    “万胜!”

    “万胜!”

    “我大秦威武!”

    “……”

    街道两边的商贩和居民听到报捷声,顿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一些好事的民众,兴奋地跟着信使马后奔跑着,吼叫着,互相传递着捷报的内容,每个人被这条捷报信息所鼓动,所激励,所感染。

    多年的西北战争,让身处西北前线的边民,已然能从这次捷报中敏锐地捕捉到许多令人激动和振奋的信息。

    伊犁,那可是准噶尔人的王廷,如今,已然被我大秦攻占!

    那么鞑虏覆灭之日,亦为时不远了!

    西北边患或将去矣!

    前几日,才有一支从陕西轮换来的客军三千余官兵进抵肃州城,准备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后,便启程前往庭州,以加强北庭地区的防卫力量。

    却不想,靖西大将军岳钟琪竟然以轻骑四千,雪夜奇袭伊犁,一举攻占了准噶尔王廷,使得整个西域局势瞬间反转。

    那没说的,待后方援兵陆续齐聚庭州,正好是春夏之交的用兵季节,大将军必然会鼓足余勇,再接再厉,带着大军循着奴酋逃遁的方向,攻入大玉兹,剿杀准噶尔部的残余力量,不予鞑虏喘息之机。

    只要将准噶尔本部击破,那么无论是阿尔泰、科布多,还是阿克苏,喀什噶尔,定能传檄而定,将整个西域纳入我大秦治下。

    想想不过二十年,我大秦与准噶尔就实现了攻守转换,全面压制住这个西部草原政权,及至此时,覆灭之日,也是指日可待呀!

    当年,为了南防青海和硕特部,北防漠西蒙古,西据准噶尔,控扼整个河西走廊,我大秦朝廷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从兰州到肃州,沿着这条关键的交通线,陆续修建肃州、甘州、凉州、西宁等诸多卫城堡寨,打算用筑城战术堵死这些蒙古鞑子东进的路子。

    那个时候,我们大秦还专门请来了一些齐国工程军事参谋,将这些城寨的型制全部都建成那种易守难攻的棱堡。只需于其中屯驻少量的兵马,就能挡住鞑虏数千乃至上万骑兵的围攻,从而让那些准噶尔蒙古马队寸步难行。

    为了修建这些棱堡,地方官府下令在陇南一带砍伐大木,同时在陕甘各地觅址大修砖窑,为这些堡寨提供足量的建筑材料。还在齐国人技术和资金支持下,在兰州建了几座水泥窑(合营),将那些堡垒城寨修成了铜墙铁壁。

    而为了将这些材料都能更有效率地运输上去,十几年前,朝廷一咬牙,在陕甘一带大举征发民力数十万人,修建了一条从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经巩昌府(今甘肃定西市),通往兰州的简易马拉铁轨道(铁皮包木),就是为了加速了西北物资的转运效率。

    当然,这条马拉铁轨道也不全然为军事用途服务,来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商人们为了节省马力,更为了提升货物周转速度,也会向西北转运使衙门交一些使用费,租用官家特制的马车,轻快地在这条便捷铁轨上奔驰。

    西北贫瘠,民间更是穷鄙,那些没啥见识的地方居民和部落蛮子哪里见过铁轨这种稀罕玩意。但他们知道铺设在地上的铁轨一定非常值钱,拆下一截下来,拿到铁匠铺子将铁皮熔炼了,可以打上许多坚硬并且好使的家把什或者农具。

    或者,打造几把上好的铁制兵刃,做一个快乐而逍遥的马匪。

    于是,为了维护这条金贵的马拉铁轨,西北转运使衙门不得不从各边镇抽调精悍骑兵,组成了若干段护路队,以严厉打击那些破坏铁轨的盗匪。

    若是商人或者旅行者乘坐马拉轨道行经兰州一线时,就会看到路边不时会竖立一根根木杆,上面均插着一颗又一颗面目狰狞的脑袋。这些脑袋的主人,除了部分是沿途劫掠的马匪游骑外,还有不少是猖狂截取铁轨的胆大盗贼。

    对于这条西北交通大动脉,不消说西北转运使衙门极为重视,就是陕甘两省上上下下也无人敢于轻忽,但有差池,整个西北物资运输不一定会停滞,但对于和准噶尔相持的北庭都护府定然会遭受重大影响。

    虽然,北庭经过十余年经营,已陆续移民四万多户,差不多有十四五万人口,开垦耕地也有近百万亩,勉强可以支应当地驻军大部分粮食需求。但仍有无数的物资需要内陆供给,包括军械弹药、被服、药材、棉麻织品,以及各种五金、工具和农具等,都是通过河西走廊,在大雪封路之前,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北庭。

    据说,朝廷为了加强对北庭乃至将来整个西域的统治,打算在未来某个时期将正在修建的豫陇铁路,继续向西延伸,经兰州,直抵嘉峪关。若是可能的话,说不定通往西域,也是应有之举。

    “我大秦若是能彻底掌控西域,那么通往七河商贸繁盛之地,势必将成为可能。”来自兰州的“槐记”商社二东家邓廷海将脑袋从窗户外伸了回来,脸上露出振奋的神情,“到时候,咱们将内陆的茶叶、棉布、瓷器、丝绸,还有各种中药材通过河西走廊,经西域,直接运往西边那些草原汗国,赚取的贸易利润丝毫不亚于那帮山西老抠所把持的漠北贸易。嘿嘿,到那个时候,就轮到我们陕甘商帮扬眉吐气了!”

    “嗯,老邓这话说得在理。”来自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卓记”商社的少东家卓福广点头说道:“过了西域,好像还能通往罗刹人的地盘。听说他们对我大秦的商品也是极度渴求,这贸易一旦做起来,规模和利润怕是不小于漠北那边。”

    “漠北那边,蒙古人加上那个渤海国,最多也不过四五十万人口,都能让那帮山西老抠赚得盆满钵满。咱们陕甘商帮若是能将整个西域和七河地区,甚至罗刹的贸易都给包圆了,人口数量可是几倍于漠北,那还不是金山银海,任由我等去取!”

    几名商人所提及的漠北贸易,是近十几年才兴盛起来的。

    当年,远征漠北的秦军为了获得有力的后勤保障,将自己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以极低的价格打包卖给山西商人,以换取对方无偿为军方输送粮食、军械等补给物资。

    随着秦军控制的漠北地盘和人口不断增加,这些帮秦军打理后勤的山西商人也获得了漠北地区的贸易垄断权,将内陆的茶叶、棉布、盐巴、蜡烛、丝绸等商品卖给那些蒙古部落,又从他们手中换取大量的牛马羊等牲口,转手倒卖至内地,两头赚钱,很快便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

    后来,位于北海和岭北地区的渤海国,也偷偷摸摸地进入漠北,跟这些山西商人做起了走私贸易。

    以前,渤海国通过齐国和北明,经黑龙江、精奇里江,辗转千里,才能获得一些茶叶、丝绸、棉布等日常用品,不仅价格贵,而且数量也不多,只有渤海国的上层社会才用得起。

    后来,渤海国凭借强大的武力,一路向西推进,将罗刹人都快给赶到了叶尼塞河,占据了一片极为广袤的领土。这地盘大了,人口也多了,自然各类生活日常用品的需求也随之扩大了。

    虽然渤海国占的地盘都是一些苦寒之地,一年到头,有半数时间都是冰天雪地的寒冷日子。但好在地广人稀,随便都能开垦出数百万亩耕地,也不讲究什么精耕细作,靠着广种薄收和境内丰富的动物资源(意味着有足够的肉食),吃饱饭是绝对没问题。

    可是,整个渤海国连像样的工业基础都没有,纯粹的一个农牧业落后国家,整个国土还身居亚洲腹地,若不是靠着齐国和北明费尽周折地予以大力支持,连一块铁片都没有。

    没错,齐国和北明是对渤海国进行了大力援助,但绝大部分日常物资人家可不是白给你的,你得拿真金白银去买,用海量的皮毛去换。囿于距离上的遥远,这运来的东西可就有些贵了一点,让渤海国花钱的时候,难免有些肉疼。

    另外,作为一个偏居亚洲内陆腹地的蛮荒国家,总不能一直靠着齐国和北明过日子吧?总得要跟周边国家打打交道,建立某种形式上的外交和贸易联系不是?

    因为渤海国食物不缺,而且还有丰富的肉食,广大民众在吃饱喝足之后,是不是该搞些茶叶来消消食,咱们好歹也是“文明国家”,国中更是有数量不少的汉人,怎么能缺少茶叶呢?

    时间一久,不怎么愁温饱的渤海国,现在连个普通的小民都对茶叶喝上瘾了,逐渐已成为广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那么,茶叶从哪里来呢?

    环顾自周,嗯,西边的罗刹人是敌人,西南方向的准噶尔也不怎么富裕,南边的喀尔喀蒙古人除了牛羊什么都没有,也是穷得掉渣。瞅了瞅,好像也只能与大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联系。

    于是,渤海国和大秦晋商的走私贸易从小打小闹,逐渐日益做大,双方还选了一处合适的贸易据点——恰克图河畔。

    晋商从山西大同,经蒙古,到恰克图,就是一条极好的贸易路线。他们从秦国境内带来茶叶、丝绸、棉布、水果、瓷器、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走库伦,抵达恰克图,从渤海国手中换取大量的珍贵皮毛和沙金,然后再将这些东西装在从喀尔喀蒙古收购来的牛马上,一路赶回山西。不论是牲口,还是毛皮和金沙,转手倒卖,刨去成本费用后,获利达三到五倍。

    茶叶等内地商品由张家口北上运往恰克图,经过广袤的蒙古高原,虽有800多公里浩瀚的戈壁摊,风餐露宿,异常艰苦。但因有利可图,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前来贸易,尤其是晋商为主体的商人。

    曾有随行的文人著《蒙古随笔》中写道:“绵绵斯道,几不蓬人。自米盐薪水,无不咸备。百里逢井,数日不见人为常事。水味则苦碱外,腥且臭,浊且涩,犹宝如玉液”。

    恰克图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大秦内陆许多城市,诸如北京、大同、太原、张家口、绥远、库伦等地商业的发展,以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茶叶生产的发展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每年约有20-25万担的茶叶由产茶区辗转运到恰克图,这笔为数可观的运费带动了数以万计运输人家的经济,也养活了不少沿途众多贫苦农民和蒙古部族。

    随着贸易的兴盛,渤海国对于茶叶的要求和品味也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普通砖茶的需求,一些贵人和军官转而开始喝更高级的白毫和龙井。

    当然,每年从大秦流入渤海国的茶叶、棉布、丝绸和瓷器等商品也并非渤海一国就能完全消化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渤海国又走私到了罗刹人和准噶尔人的地界。

    瞧瞧,是不是很魔幻?渤海国跟罗刹人打生打死,不断夺占他们的地盘,但在私底下,竟然还愉快地做起了生意。

    至于跟准噶尔人贸易,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非常准确,应该是曾经的大清余孽。他们在二十多年前被大秦赶出漠西蒙古后,逃到了科布多北部地区(即唐努乌梁海),继续苟延残喘。为了生存,他们的大汗--是的,沦落至此,也没脸称帝了,已经自降名号,称满洲大汗,在噶尔丹败亡、策妄阿拉布坦兴起之时,向准噶尔汗国表示归附,以期获得对方的保护。

    如今,伊犁被秦军攻占,准噶尔汗国遭到重创,那么位于科布多地区的伪清又将何去何从呢?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