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落难情缘 > 714章 赞有状元才(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顾掌教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上课时讲话或考评成绩太差,就被他拿起教尺打手掌,罚在课堂上站立,放学后还要被罚留堂,做好作业才能回家去。但顾掌教下课后视学生们如同自己的儿女,友好相处。

    李金兰平日笃信禅学,经常去天露寺烧香拜佛。祝得财五岁时便被她送去筠城书塾的书整学堂读书。

    小得财天赋聪明过人,在就读的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表扬比其他学生多。但他生性好动,调皮捣蛋,显露的劣根也比其他学生多,也受过顾掌教不少严厉的处罚。

    顾掌教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经常向学生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孔圣人思想。

    这一天,顾掌教在课堂上提问:“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之侄杜位,当年被贬新州,写下了哪几首诗呢?”

    坐在小得财前面的那位名叫梁丽婵的女学生举手回答:“八首。”

    顾掌教问:“是哪八首?”

    梁丽婵回答说:“是新昌八景诗。”

    顾掌教有点暗自发笑地看向梁丽婵后面的小得财,直道其名:“祝得财,起来回答。”

    祝得财猛地听先生点着自己的名字,心想:难道自己幼时娘亲所教过的事被老先生发现了?

    为慎重起见,他耍起小聪明,假装糊涂说:“先生,您还未教过,我咋知道啊!”

    顾掌教记得,这个祝得财在插班前他就教过。

    “师道尊严”的自尊心驱使他将错就错,威严地看着祝得财,说道:“你听好了,现在就教你,我先读一遍,然后你背诵一遍,每背漏一字,就罚打20戒尺!”

    于是乎,祝得财把他引以为傲的“过目不忘、听后烂熟于心”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抑、扬、顿、挫,一字不漏地把《新昌八景》背了出来——

    《新昌八景》(筠城旭日、枫洞晚霞、龙山胜概、天露仙泉、崖楼耸翠、锦水拖蓝、冼亭耕牧、洞口渔樵)的作者杜位,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杜甫之侄,至德中与甫同在尚书严武幕中。他为官清正,不畏权势而得罪朝中奸臣,唐中宗听信谗言,将其贬到新州(新州当时称新昌郡)参军十年。在新州期间,诗人走马新州大地,被新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所吸引,倚马挥鞭,岭南新州有遗篇……顾掌教听后,浑身轰然一震,眼定定地看着这个貌不惊人的插班生。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个乡下仔,竟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刚从乡下进来的学生口中,顾掌教似乎看到了他当年读私塾时的影子。

    于是,顾掌教摇头摆脑地进行解释和点评起来——

    杜位当年被贬新州,心情是极为凄楚的,但他却以达观的态度寄情于山水之间,为我们留下了八幅无比珍贵的唐代新州风情画。下面,逐首吟诵并解释之。

    筠城旭日

    新州万竹绕为城,旭日穿林纳户明。

    寂寂门庭无吠犬,猗猗竹坞有啼莺。

    春雷动处龙孙长,朝露稀时凤尾轻。

    堪笑王公虚设险,德风化世自然清。

    筠城,是新州州治,位于县城公园。当时,筠城纵横不过半华里,城垣是土基,上种簕竹,竹坞啼莺,境态自然。

    该诗的前四句概描筠城早晨景况,五六句描写竹的美丽生态,七八句是诗人的感想。

    以新州簕竹围城作为防御工事,确实是不管用的“虚设险”。诗的最后一句“德风化世自然清”,是诗人祈望的“德风化世”的新俊城。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得很有气势。诗人从一开始就从一个极其宏大的空间背景: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处着笔,将在朝阳照耀下的万竹成城的筠城晨景和盘托了出来。在这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早上,本来应该是门户大开,人们外出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但是,“寂寂门庭无吠犬”,家家户户紧闭门户,一片寂静,“猗猗竹坞有啼莺”,只听到晨鸟在竹坞的啼叫声。在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一静一动,写出当时的社会治安十分混乱。最后,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夜不闭门、道不拾遗”的“德风化世”的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枫洞晚霞

    枫洞郊西俗少华,衣冠耕读可为家。

    高枝接叶连村暗,小径通门绕树斜。

    晚见林前凝彩日,时看天外散彤霞。

    自今知是天孙巧,织就云机遍海涯。

    这首诗是杜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来到位于筠城西郊的枫洞村附近,只见艳丽的晚霞,照在村前那一大片枫树林上,十分耀眼壮观。此情此景,令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枫洞晚霞。

    县城西郊枫洞连着许多小山丘,一片枫林,景色宜人,诗人认为“衣冠耕读可为家”,后来,这里成为南往北来移民的定居之所。

    枫洞晚霞这首诗,可以说是《筠城旭日》的姊妹篇。诗的前四句描绘枫洞傍晚时分的景况,五六句描写枫洞晚霞美景,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想。夕阳西下,在筠城西郊枫洞村一带的原野上,耕作了一天的农夫,踏着夕阳的余晖,行进在村前那条枫树缠绕的归家小路上。艳丽的晚霞,像打翻了的颜料,洒向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

    而夕阳却像喝醉了酒的诗人,投入枫林,晃啊晃的把那片枫林染得更加鲜红,闪烁着、滚动着,“时看天外散彤霞”,不时向天外散发出红彤彤的霞光,把整个枫洞的原野渲染得绚丽缤纷。

    面对如此美景,怎不令诗人沉浸在遐想之中,发出“自今知是天孙巧,织就云机遍海涯”的溢美诗句了。

    龙山胜概

    南镇龙山绝俗埃,禅关远在白云隈。

    菩提子落飘僧塔,鸡蔔香生拂石台。

    四面好山多兀突,数株古柏亦崔嵬。

    名山胜概堪图画,仙客登临亦快哉。

    这首诗是作者来到南镇龙山所作。龙山,位于新州筠城南部,山势起伏、群峰高耸、蜿蜒相连,如龙之蟠,故名“龙山”。山上古木参天,树荫蔽日,繁花似锦,郁郁葱葱,有“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的美称。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龙山如诗如画的优美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充满热爱大自然之情。

    杜位这首写景的七言诗,其特点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得超凡脱俗。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在龙山所见的几幅景观:远望山峰高耸的龙山,好似一条游龙腾飞在白云之中,而“禅关”也好像漂浮在白云深处弯弯曲曲的云山雾水之间;近看菩提子好像从天上飘落在“僧塔”上,即蔔(又称旗迦)树正盛开着白色的花朵,浓郁的香气拂晓在塔前的石台上;四周突兀的奇山与数株古柏相映成趣,更显得山高大不平。在这里,有高耸入云的龙山、僧塔、蓝天、白云、菩提子、石台、花香,以及四周突兀的奇山和万古长青的松柏……如诗如画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优美壮丽的“龙山胜概”画图!正是杜位这句名诗“名山胜概堪图画,仙客登临亦快哉”,才使得这首诗广为流传,成为“新昌八景”诗之一,足见其脍炙人口、魅力之所在。

    天露仙源

    天露东山仙迹传,白云深锁断尘烟。

    桃花沿水千年落,药蔓粘云万古悬。

    窈窕巧通三岛路,幽深别有一壶天。

    其中想是无人到,若有相逢客羽仙。

    这首诗是作者登天露山所作。天露山又称水源山,位于新州城东南部,海拔1250米,山势巍峨雄伟,终年翠绿,云雾缭绕。山上怪石遍布,奇景众多,有宇文新州登临天露、开卷诵读的石书房;有似太白腰上玉带,一泻惊天的白水带瀑布;有天降异书于民间的含书石;有唐贞观年间建之岱山寺遗址等。山中杜鹃花、吊钟花、龙须草、野木沙椤、原生荼以及各种珍稀花木组成了一座绿色的宝库,一泉出自半山的岩石上,若承天上甘露而生,人称仙源。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到此无不被这里的景色所迷,流连忘返,留下佳句名篇,盛赞天露仙源美景。

    这首诗通过对天露山自然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富于想象、气势豪放的精神境界,抒发了他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壮丽山河的炽热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运用夸张手法和通俗的语言,着力描写了天露山之高:好似“白云深锁断尘烟”一样高耸云端;飘荡在泉水中的桃花,沿着泉水,好像经过千年那么久才能流落山下,天露山水之奇,如一泉出自半山的岩石,“幽深别有一壶天”,若承天上甘露,又似太白腰上玉带,一泻惊天,夸张地突出了天露山之高;高到“想是无人到”,天露山泉之奇,真令人觉得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崖楼耸翠

    名山秀拔翠华峰,北镇关河郡势雄。

    垒叠层崖侵汉外,崚嶒一观柱中天。

    春来花竹青还淡,冬到松柏翠更浓。

    万古崔嵬常秀丽,四时不改色葱葱。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被贬新州,泛舟于新江,被崖楼山独特的风景所吸引。崖楼山,海拔755米,位于新州郡城北。泛舟远望,叠嶂排云,点苍染黛,青翠欲滴,浑然天成。城北,这片古老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的香火几千年如缕不息绵延。自南向北纵贯全城南北的新江,波光涟滟,秀丽明媚,给江岸两边的城北大地平添几分灵气。同时,也浇灌出两岸的秀丽风情。

    江岸之西有座气势峻嶒的高山,名叫崖楼山,山上绿树郁葱,清溪潺潺,百鸟啁啾,四季皆春。与崖楼山隔江相对,有座石山,名叫船山,其状如舟。岿然而立的船山,以其静止的凝重遏止追逐多欲的放浪,以其大音希声的禅机,象征人类灵魂的再生和洗礼……滔滔江水,冲破崇山峻岭的阻挡,去际会世纪的波涛。诗人有感于此,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语句清新秀丽、比喻形象新奇且很有气势。诗的开篇四句,以气势磅礴之势,描绘出崖楼山雄伟秀拔,如一柱擎天矗立在北镇关河上;接着,紧扣“耸翠”这一主题,嶂叠耸翠,描写出在这座垒叠成一层层悬崖的又高又大的崖楼山上,叠嶂耸翠,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在这里,诗人用“万古崔嵬常秀丽”来比喻崖楼山,十分贴切,足见作者的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以及驾驭文字的功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虽遭被贬,但他并不失意伤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锦水拖蓝

    锦川青碧一蓝溪,混混源头出自西。

    拖绿湾环如玉带,浮光潋滟似玻璃。

    色连碧落浑无别,影与明沂一样齐。

    活水安能留得住,转归大海入天池。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新州,走马新州大地,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作的《新昌八景》之第六景。锦水,位于新江上游西河,发源于与阳春交界的锦山,流经河头、簕竹,至洞口会合卢水。河的两岸,万山裹锦,中间溪流,像一匹蓝布一样斜拖,故称“锦水拖蓝”。入夜,两岸山间繁星点点,倒影河中,更显潋滟。

    该诗通过描写作者游锦水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虽被贬新州,但终有日要回归长安的乐观情怀。

    该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辞藻华丽。诗人驾一叶轻舟,玩水于卢水之上,但见两岸青山秀丽得像裹着翠绿的翡翠,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流淌着的河水像拖着一条翠绿色的蓝带,呈现出一派秀丽景象,崇山倒映在水中,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和谐交融,构成了一幅天然浑成的“锦水拖蓝”画卷。诗人泛舟于此,就像人在画中游一样。真是:新州山水似画廓,奇山秀水绵绵长。诗人置身画图中,心头涌动美篇章。最后,诗人把自己那深沉而强烈的“盼归”愿望和情感,融化在“活水”里,在“天池”中,越发显得宏大而深远。这种强烈的“回归”感,跟大自然壮丽的景色融为一体,绝没有一丝的低沉伤感,更显得飘逸而豪放,充满了乐观之情。

    冼亭耕牧

    冼亭农务急忙然,牧竖歌声过耳喧。

    万斛舟无牛背稳,五湖风有浪头颠。

    父菑子穑亲田陇,妻插夫耕居后前。

    直到西山衔日落,呼儿牵犊转家门。

    作者泛舟于卢水河,悠然自得欣赏一河两岸风光,不知不觉,来到冼河大桥的南端,诗人被岸上田野的热闹场面所吸引而写下此诗。

    冼亭位于新州筠城南二公里,往集成道路冼河大桥的南端。冼河是因隋代少数民族领导冼夫人来临而得名,茶亭设置年代悠久,亭内有历代文人墨客题留之楹联碑刻甚多,亭四周水道广袤十余里,俗呼“眼穴洞”,是邑内主要农作区,西面通往陇塘、十里村背荒山,为重要牧场。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农家生活兴趣的诗。诗的前两句是大笔写景:在一个花开草长、万物齐发的春天,在冼亭一带的广袤田野上,只见一派热闹的春耕生产景象,农事十分繁忙。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采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感情真挚。着意描绘了新江两岸优美自然的乡村田野风光,通过以一家大小忙碌在田野上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农家乐”之中悠然而自由的生活乐趣。并由此感于自己宦海浮沉,唱出了“万斛舟无牛背稳,五湖风有浪头颠”的名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