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五百一十九章 最伟大的内核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京城。

    紫荆城的奉天殿外,右边是春和宫,本来是太子的寝宫,如今安排给了朱高炽,改为皇太孙的寝宫。

    春和宫的南门,就是文华殿的区域,让朱高炽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公司和家挨在一起,后世许多打工人梦寐以求的希望。

    郭彩莲又怀孕了。

    朱高炽早起,与郭彩莲一起用早膳。

    因为朱元璋的规章制度,皇宫的伙食节俭,加上朱高炽也不是喜欢奢靡的人。

    于是小两口围着小餐桌,桌子上有稀粥,蛋汤,豆腐脑,豆汁,酱菜,馒头。

    一岁半的小儿子,已经开始吃辅食。

    朱高炽喝完了豆腐脑。

    “今日我就不去问安母妃了,你带着瞻儿一起去。”朱高炽交代道。

    虽然媳妇换了,生的儿子肯定也不同。

    但是朱元璋取的名,最后又叫做了朱瞻基,朱高炽并没有意见,一个名字而已。

    上辈子自己孩子的名也不是他取的,是老丈人取的。

    那时候穷。

    穷小子一个,要啥啥没有,工资也低,低到后来常想,这么好的老婆,当初为啥就愿意跟自己吃苦呢。

    听到彩礼只要五万,穷小子还是觉得为难,因为家里太穷了,五万都拿不出来。

    最后勉力拿了出来,没想到老丈人一家还了十万回来。

    买房给钱,生孩子帮忙看。

    油米菜是每月不断。

    老丈人一家勤快,从鳝鱼到龙虾,从母鸡到鸡蛋,每年都能吃到吃不下。

    这是什么。

    这就是上一代的期盼。

    下一代人努力干,同样再为下一代。

    代代接力,传薪精神。

    从乡村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为子孙创造更好的环境,就是中华民族的内核。

    才有了哪怕是亚马逊的原始森林里,都能有华人在那里卖方便面的身影。

    所以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华人就能成为当地的富户。

    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

    一套完整的传承。

    从拜祖到香火,从香火到教子的传统社会伦理。

    与西方生命由神赐予,与印度生命轮回的思想截然不同的伟大文明。

    郭彩莲看孩子吃饱了,小脸忧虑道:“朱瞻基还有几个月就是两岁了,可不可以读书?”

    “哈。”

    朱高炽忍不住笑了,这才是初为人母,又紧张又期盼的心情,倒是也能理解。

    “这么小的孩子,还没有长全,能学什么,好好养着,平安长大才是正经。”

    郭彩莲就是问问。

    她从来没想到会有今天,想到孩子的身份,她就无法安宁,生怕孩子以后不成材。

    “哪怕认得几个字,皇爷爷也能欢喜。”

    “只怕皇爷爷会生气。”

    朱高炽笑道。

    朱元璋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如何不懂教育孩子。

    一岁的孩子已经可以看图书,但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一样的,自然成长就好,否则是拔苗助长。

    “有我在,皇爷爷就高兴。”

    朱高炽自负的说道。

    比起朱允炆,朱高炽能自信的说自己超过朱允炆十倍。

    郭彩莲被朱高炽的样子逗笑了。

    她倒是没有怀疑。

    公公要求的内阁,皇爷爷没有同意,夫君要求建立内阁,皇爷爷就同意了。

    婆婆说是爷爷疼孙子。

    “皇爷爷的确疼你。”郭彩莲笑道。

    朱高炽不以为意。

    其实这是事物的必然,没有人能像朱元璋的精力那么旺盛,朱元璋非常人。

    大明之大,需要有内阁。

    并且内阁的权利会越来越大,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道理,除非以防备的心态,而不是以治理国家的心态。

    从春和宫出来,离开春和门,顺着直道往前走,然后往右,不久到了文华殿。

    内阁是帮助皇太孙理政的新衙门,所以公房也在文华殿。

    除了解缙,还有几名了解国家政务的博学多才之士,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朱元璋才同意了建立内阁。

    朱棣父子不是走正道上来的,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养,特别是朱高炽。

    朱棣毕竟被朱元璋培养了两年,不像朱高炽。

    内阁需要协助皇太孙。

    因此解缙一早就去了礼部。

    不光是礼部,整个六部都换了人,由朱棣亲自提拔上来的,在朱元璋的支持下,开始建立新太子一系。

    礼部尚书吕震,还有北平教育部的张辅等人,正在商讨小学最新版的教材。

    “教材可谓是两年一换啊。”

    从北平来的人感叹道。

    自从北平新式学校兴起后,对教材的重视就没有放松过,都换了好几版。

    “北平大学提出的教育宗旨很不错,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既然是培养人才,肯定要融入社会最新的知识。”

    张辅笑道:“我大明推广工业化以来,规模化成为了行业准则,而规模化又让各行各业大踏步发展,学校的教材自然也需要不断更新。”

    礼部尚书吕震没有故作姿态。

    他又不是老资格。

    老资格都是原太子一系,后皇太孙一系,如今外放的外放,罢免的罢免。

    新君新臣,大家都不要讲资历。

    吕震正津津有味的看着新版的小学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最开始的学校是四年制。”

    “后来发现工人的孩子上学是多数,加上工人的上班时间,提议把小学改为六年,提前让孩子们入学,减轻大人们的负担。”

    教育部来的管事,很详细的解释由来。

    从学校的建成,到每一次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向礼部的官员们说的清清楚楚。

    礼部的职能之一负责学校。

    北平的教育部将要和礼部进行磨合,对双方都有大好处,避免了内耗。

    教育部顾忌礼部的权力,礼部顾忌教育部是皇太孙的嫡系,双方都不想闹出矛盾。

    “小学和中学,最初教学很苛刻,经过改革后,变成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充分掌握社会规则,逐渐减少了理学课程,增加了社会实践课程,还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培养。”

    解缙也在翻看课本。

    作为内阁阁员,甚至教育是皇太孙最重视的事情之一,必然会咨询自己。

    为了回答上皇太孙,除了对传统府学县学的了解,新式学校方面也需要了解。

    “新式学校与府学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更加的标准化。”

    解缙提出了他的观念。

    所谓的游学,不就是府学士子们的游学么。

    读书人可不是闭门读书。

    出门交友也是重要的环节,更有读书万卷不如行千里路,古代教育就鼓励读书人多出门,从社会中成长,而不是死读书。

    同样。

    新式学校有各种活动,安排学生们出游,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

    只是新式学校财大气粗,学生们由学校来安排,而不是传统府学,需要学子们自己承担开销。

    本质上还是生产力的区别。

    古代生产力低下,府学承担不起,到了后世生产力提高,学校承担得起。

    张辅没有反驳,露出笑容道:“的确融合了府学的教学理念,步步层进。”

    古代读书,自然也是由浅入深,有一套完整的读书逻辑。

    新式学校当然也是如此。

    从简单到复杂,万变不离其宗。

    张辅指出了数理课举例道:“小学一年级的理数简单,只需要学习加减,以及图形。”

    礼部尚书吕震顺势翻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正好翻到了三角形的一页。

    上面不光讲了三角形的定义,并且指出了出处。

    “三角形由先民朱世杰提出。”

    “在黑暗年代,南北分裂,后来南宋消亡,先民朱世杰游历南方,与南方的学问家探讨学问,留下了诸多宝贵知识,其中不光有三角形之说,更有优化后的日用算法口诀。”

    吕震翻开下一章,果然就到了算法口诀。

    从二年级的长度单位,到乘除法,除了理论公式,还有发明先民的名讳和事迹。

    例如三年级开始的分数初步认知。

    “分数是先民春秋时期诞生的,有文字记载,如《左传》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

    “秦始皇时代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充分说明了数学的重要性,分数在我天朝很早就出现,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吕震看完后,并不觉得有什么震撼的地方,只是感觉比较严整。

    府学和县学也要学数学。

    但朱高炽会说道,这是中华文明伟大的成果。

    因为小数。

    西方在十七世纪才出现。

    中华文明的伟大,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本就是如此,在三百年的愚昧时期前,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本就是最伟大。

    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中华古代社会才有了无数的技术发展和问世。

    落后不可怕,落后就奋进发展与追赶。

    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注定了这个民族不会甘于落后,因为上一代要为下一代打造更好的环境。

    但落后不能自卑。

    自卑就失去了奋进的精神。

    解缙了解了新版的教材,对于新式学校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才返回文华殿。

    此时。

    朱高炽正在头疼。

    他在北平制定的人丁计策好像要破产了。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